top of page

12大飲食NG習慣,你中了幾個?(下篇)

  • 作家相片: Sir Ng
    Sir Ng
  • 2023年2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2023年7月8日

揮別易致病的飲食壞習慣 做自己的醫生


陳堅真老師的生活醫學強調,人可以透過疾病了解自己,補足與修正飲食習慣,是做自己醫生很重要的一步。


上篇剖析了12大飲食NG習慣的前6項,接下來再看看還有哪6項NG飲食習慣影響你的健康,及早調整,就能及早迎向健康!


NG 7:飯後喝湯、吃甜點


一般而言,只要在適量範圍內,正常人可以在飯後喝湯與吃甜點。


但如果有胃下垂的人,飯後喝湯會更不舒服;胃酸過多的人飯後吃甜點,胃酸分泌會更多,也會有胃酸逆流現象。


所以有以上這些症狀的人,建議改成飯前喝湯、吃甜點。




NG 8:吃過熟或過熱的食物


烹調的溫度越高,蔬果内含的維生素流失越多。


食物中的蛋白質也會因為高溫而轉換成劣質蛋白質,造成消化食物的時間變長,吸收養分變少,因此要避免吃過熟或過熱的食物。


但礦物質在高溫中才會釋放出來,所以像中藥材才需要長時間高溫熬煮。


也許你會問,是不是直接生食蔬果對身體最好?


也不一定,生菜對寒性體質的人太冷,但對熱性體質的人有降溫效果,如糖尿病患者就特別適合吃生菜。


但也不是所有蔬菜都適合生吃,根莖花果類或包心類可生吃;葉菜類則可能有寄生蟲殘留的疑慮,並不鼓勵生吃。


NG 9:吃錯油

很多人都以為植物油才有益健康,動物油是不好的,事實上,應根據個人體質攝取油脂。


例如,有脂肪肝的人應多攝取植物性油脂,不宜再攝取動物性油脂。


體脂過多的人,應少吃動物性油脂,較適用植物油;體脂不足的人,最好適量攝取植物油與動物油,比例則看個人體質而定,如果體質偏寒,則可多吃動物油。


另外動物油耐高溫,可用來煎炸;植物油多用來涼拌。


NG 10:吃變質食物而不自知

臺灣因氣候濕熱,是黃麴毒素的溫床,尤其夏天氣溫往往高於攝氏30度,黃麴毒素也更活躍。


含澱粉質與蛋白質的食物,例如麥類、豆類、堅果類在攝氏30~60度內特別容易產生黃麴毒素,損害肝功能。


另外,黃麴毒素也會存在於不新鮮、腐爛,過期的食物中。


例如蘋果、葡萄等水果,剛採收下來時不會產生黃麴毒素,但擺放超過3天後就會慢慢變質,產生黃麴毒素。 要避免吃到黃麴毒素,最好是趁食物還新鮮時趕緊食用,或是注意保存溫度,加以冷藏或冷凍。



NG 11:吃隔夜菜的傷害

一般家庭常常會將吃不完的菜餚留到下一餐吃,可是像葉菜類裡的維生素,經過高溫烹調20~40分鐘後,營養就會流失。


魚肉類在冰箱置放一晚以上就容易孳生大腸桿菌,甚至是致癌物質(亞硝酸鹽),放越久越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

但若沒有烹煮過,則不在這個範圍之內。


NG 12:喝冷酒

夏天到了!你是不是也愛在炎熱夏天來一瓶透心涼的啤酒?但其實冷酒容易傷身的!


酒裡含有大量酒精,如果要喝酒應該先煮過,減少酒精攝取。如果是體寒的人,只要將酒煮過,適量地喝對身體有益。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,一次攝取量約為1~100毫升。


參考資料:陳堅真著作《用自然律例,做自己的醫生》P20~22、24



預約制    
週一至週五 9:30-18:30
#平日晚間 / 週六等均須事先預約

行銷業務合作專線

02-27651762

一頓飯的幸福有限公司  自然律例教育機構

新竹竹東調理中心

新竹縣竹東鎮中豐路二段108號

台北信義調理中心:

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225巷3弄27號

本網站所提供資訊不能取代醫師之治療及醫師與病患之關係

Copyright ©️ 2022一頓飯的幸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